b2科目四模拟试题多少题 驾考考爆了怎么补救

多角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多角报道/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多角报道 > 这些年,咖啡害了多少中国人?

这些年,咖啡害了多少中国人?

  01

  喝咖啡也能喝出鄙视链

  第一个把咖啡和阶级扯关系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天才。

  四年前,在我刚毕业时,我问漂亮的同事:「你为什么一定要留在上海?」

  我至今记得她坚定的语气,宛如演讲大师,她说:

  「我不是一定要每天都能喝到星巴克,但我一定要在我想喝星巴克时,就能出门买得到。」

  这是个极为漂亮的比喻。

  大抵意思是:「我不是每时每刻都要小资生活,但我想要文艺、精致、小资时,我不要出门一片荒凉,我要我想看见的繁荣。」

  但很不幸,似乎代名词是「高品位」的咖啡,如今要被一个叫瑞幸的企业毁掉了。

  前几天,我还收到一名简族女孩 Tina 发给我的瑞幸链接,可以免单喝的那种。

  瑞幸成功将门店咖啡的价格,拉低了不少。

瑞幸咖啡

  为此,我在网上搜瑞幸的相关信息时,搜到不少咖啡爱好者的负面评价:

  「破坏咖啡的口感,没品位的穷人才喝!」

  「这种营销手段,跟拼多多、快手有什么区别,low!土!」

  看得我胆颤心惊,要知道,我在工作时,为了图方便,喝咖啡都是 6 块钱一瓶的罐装咖啡。

  或者,泡一条才一两块的速溶咖啡。

  这不禁让我回忆起,多年前,我被那篇爆款文《我努力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所支配的恐惧。

  这些年来,有关咖啡的鄙视链,害了多少人?

  02

  然而,大多数中国人不喝咖啡

  有一个数据,我想让你知道。

  在国外,一杯星巴克是人均月收入的千分之一,在中国,却是二百分之一。

  一天一杯星巴克,一个月就是一千多,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的确是笔不小的开销。

  而据国际咖啡组织统计,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只有 5 到 6 杯。

  欧美人,是人均 300 杯,日本人,是人均 200 杯。

世界咖啡消费量

  人均,是一个微妙的词。

  据某招聘网站,中国人人均月薪似乎达到了 8000 元。

  但实际你往大多数城市一问,月入四五千的人群,才是主流。

  事实上,数据统计,90% 的中国人没有喝过星巴克。

  就好比,你在网络上总看到有人在骂《战狼2》,但最后用脚投票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踏进了电影院。

  沉默的大多数,才是主流。

  问题是:沉默的主流,真的没品位吗?

  这场关乎于品味的鄙视链大战,才是「咖啡」、「牛排」、「红酒」害了中国人的地方。

  简族女孩 Tina 曾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女生,跟你吃牛排时,点了八分熟的怎么办?」

  这如今已经不是个问题了,若女孩真的点了八分熟,我们笑着吃就好。

  但早在多年前,很多人还是会拿「牛排没有八分熟,只有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来作为谈资。

  用以突出自身的高品味和见多识广。

  就像总有人会跟你讲:要知道星巴克没有小杯哦,星巴克是中杯、大杯、特大杯哦!

  每当我听人用这种语气讲牛排的几分熟和星巴克的杯子大小时,我脑海里都是黄晓明老师的表情包: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咖啡就像是红酒,开始成为中国白领用以彰显品味的物质,品鉴和谈资的价值渐渐大于实用和喜好的价值。

  变成了个符号。

  难道,外国来的饮料和肉,真的更有品味吗?

  即便我提出这样的疑问,还是会有不少既得利益者,认定咖啡是阶层分层的好东西。

  仍有不少初到大城市的小镇青年,会以咖啡来做一次漂亮的比喻。

  这是为什么呢?

  03

  「咖啡」对中国人的危害

  为什么喝什么咖啡,能演变成评价一个人的道具呢?

  其实,不只是咖啡,往更贵的东西来说,鞋、包、车、房才是阶层分成的好东西。

  所以,总有人神神叨叨:

  「评判一个男人的品味,先看鞋」

  「女人一定要几个撑得住场面的包」

  「他爱不爱你,看他车房写不写你的名字」

  ……

  咳,得了,还是拿喝咖啡来鄙视人吧。

  据统计,在中国,爱喝咖啡的人,女性占了 70%.

  大抵可以来一篇《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因为他们不爱喝咖啡》了。手动狗头,我是队友。

  人们总需要用一种物质作为代名词,用以标榜自身品味和阶级,鄙夷比自己「差一等」的人。

  比如,看《红楼梦》的人,一定比看《斗破苍穹》的高级。

  比如,听《青花瓷》的人,一定比听《学猫叫》的高级。

  比如,喝星巴克的人,一定比喝速溶咖啡的高级。

  品味、高级,开始成了一种很奇妙的词。

  人们生怕自己变得没品位,变得低级,于是,大家的审美又开始趋于一致:

  「所有人都说好的,我一定要去了解,不管我喜不喜欢。」

  这,就是「咖啡」的危害。

  这,就是「咖啡」对中国人的危害。

  我用了引号,也是个比喻,好比开头我同事的用星巴克的那个漂亮比喻。

  同理,牛排、红酒、鞋、包、车、房都适用,也要打引号。

  这只是个比喻。

  我想聪明的你,完全能看懂。

  04

  喝咖啡,别那么多心理包袱

  什么时候起,咖啡成了品味、小资和时髦的代名词?

  什么时候起,开咖啡厅成为女孩心里跟「环游世界」等同意义的梦想了?

  可能是小镇青年们开始听陈奕迅时,被那句「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在街角的咖啡店」所打动。

  可能是郭敬明的《小时代》里,顾里霸气清场咖啡厅的情节,让无数小朋友们误以为,咖啡厅是大人物呆的地方。

  可能是不少作家提及自己写作的场所时,咖啡厅是必提之地,让不少人认定咖啡是浪漫的起源地。

  无论是什么原因,但一个物件变成代名词时,它更像是符号和标签,而失去了功能性。

  代名词,终归是一个危险信号。

  我们早被社会的分级弄得狼狈不堪了。

  出身、学历、外貌已然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为了维持体面,衣服、包、鞋、车、房成为最重要的包装。

  要想维持住这个体面的包装,我们早已太辛苦了。

  谁都不想,在困得要死,喝一杯速溶咖啡,还要被嘲笑「Low」呢。

  可能,1892 年 ,那个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云南宾川县的法国人,从来没有想过,他的这个行为,会将咖啡演变成一场鄙视链战争吧。

  他更不会想到,「法国」和「法国人」才是在中国比「咖啡」更标签化的存在呢。笑。

标签: 咖啡 害了 中国人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