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科目四模拟试题多少题 驾考考爆了怎么补救

多角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多角报道/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多角报道 > 中关村的创业咖啡冷了吗?谁说的

中关村的创业咖啡冷了吗?谁说的

  中关村的地理突围和气氛突围

中关村创业大街

  特写

  传统电子大卖场的印记正在消退,“双创”正在成为中关村的“新名片”。毫无疑问,海淀西大街,这条不足200米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坐标中心。火热的投资热情和涌动的创业孵化器同样在向北延伸——上地的创业园和咖啡馆挤满了创业者鲜活的面孔,这里已经并且还在孕育着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从创业大街到上地,外卖小哥忙碌的身影,写字楼飞涨的租金,都在为中关村的新符号涂抹色彩。

  咖啡冷了吗?

  你好,创业大街

  不足200米长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塞满了五湖四海的创业者,那些创业明星故事激励着他们。

  3月的车库咖啡已经恢复了满员的状态,这里仿佛置身大学自习室和网吧的混合空间,一水儿的长宽桌摆着,插线板从室内天花板上垂落下来。年轻的面孔是主力军,他们几乎人手一台电脑,有的在安静地做事,有的在谈笑风生。

  “从2014年6月开街,从最初的10家机构到如今的 40家,创业大街已经形成完整的创业生态圈,创业机构、创业者/团队、小微企业在这里都能快速找到资源。”海置科创董事长姚宏波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这种发展速度超出预期。

  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仅一年半时间,却展现出超大的能量:入驻40家海内外创业服务机构、700多个入孵创业团队、2500多家合作投资机构,融资额达18.75亿元人民币。在这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夜成名的故事。

  在姚宏波看来,这条街正形成一种创业文化。“这条街既是一条商业街,也是示范街,我们更看重的是它是创业文化街。它的精髓是鼓励创新的精神。”

  谁说咖啡凉了

  在一杯咖啡、一个创业机会的诱惑下,创业咖啡俨然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的重要符号。

  上月底,一个莫须有的“倒闭”帽子扣下来,让拓荒族咖啡经受了一场无妄之灾。拓荒族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仍然正常营业,并且正在计划引入商务代理业务。不过,该事件引发了业界关于资本寒冬下“咖啡冷了”的热烈讨论。

  事实上,创业大街的咖啡馆日益枝繁叶茂,甚至有了更多的争奇斗艳。创业大街最北边的“投资家”咖啡馆,据说是一帮域名投资者搞起来的。财大气粗的京东JD+奶茶馆人气十足。主打文艺范的言几又,主体是书店,兼卖各种酷玩,附带一个咖啡馆。3W咖啡没有放弃互联网的圈子,还衍生出深耕互联网公司招聘的领军企业拉勾网。许单单表示他们曾一度忽视了咖啡,后来吸取教训,重新做好了咖啡。

  在姚宏波看来,咖啡不存在凉热的问题。创业大街从最初的热捧到大家逐渐更懂这件事,肯定是有过程的。在他看来,不管是政府,运营方,还是投资者,创业者,现在都明白自己该怎么做。“项目对接更佳精准,它形成的产值和效果比原先撒网式的更好。”

  在他看来,中关村现在的名片是创新驱动发展。中关村正在成为一个创新的高地。

  他们眼里的中关村变迁标

  第六次创业的中关村土著:

  喜欢这里的氛围,很美式,很开放

  在车库咖啡见到关毅然时,他正在电脑前码字。跟其他的桌子不同,“课余时光”的标牌很醒目地竖起。作为一个常驻团队,关毅然进入车库刚刚3个月时间,对他来说这是新鲜而充实的一段时光。

  创业的沃土很多,为什么会选择在车库咖啡。“我是中关村土著民。”关毅然从小学开始便在这一带厮混。“我上小学的时候,中关村一小后面是一片特别烂的斜街。”有时候,他会穿过卖盗版盘的小店到图书城附近的小餐馆觅食。中学时候正值中关村卖场兴起,四通、中海、海龙都是关毅然的乐园,每天放学后就在这里逛,慢慢成了电脑高手,没少帮同学攒电脑,现在在科贸还有自己的柜台。“攒电脑刚开始很赚钱,现在连科贸都很少有DIY了,大家都转向企业服务。”

  如今中关村卖场在向创业创新中心转型,对这片土地有着独特情结的关毅然,在创业风口上也回到中关村再次起航。

  跟其他创业者一样,每天一早关毅然会出现在车库咖啡,他的工作很庞杂——开发产品,洽谈合作。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还要经常被靠谱和不靠谱的人“打扰”。

  “喜欢这里的氛围,很美式,很开放。”这算是关毅然第六次创业,从大学毕业开始他就不停折腾,这一次他把目标放在教育行业。经常会有人靠上来聊天,这位1986年出生的北京小伙儿已经能相当熟练且沉稳地应对。

  其实,五年前他就来过车库咖啡,当时的中关村创业大街还是海淀图书城,车库是最早的一家咖啡馆。

  “二手挖掘机”的传奇故事依然在这里流传,但随便一个项目就能拿钱的火爆已经过去。关毅然对于融资显得很保守。“钱只是一类资源,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关毅然表示,不会拿不成型的项目来骗投资人的钱。“我们很快就会盈利。”

  课余时光是一个面向大学生的服务平台,关毅然和他的团队希望能为学生们带来快乐和成长,获得综合能力和自我价值的提高,甚至协助和推动国内教育体制改革。

  3W咖啡创始人许单单

  创业咖啡温度正相宜

  见许单单一面很难,这位3W咖啡的创始人在中关村创业的6年里,已经从一个互联网分析师变身互联网圈的风云人物。

  “2011年3W咖啡馆在北京成立,当时由于经营不利,我们曾经一度遇到断水断电的窘境。与那时候相比,现在的3W在各方面都超出预期。”回忆起当年创立3W咖啡时,许单单感触良多。3W咖啡馆诞生在立方庭大厦,2013年才搬到现在的位置,面积从之前的200平方米扩张到2000平方米。

  在许单单看来,自1990年代以来,中关村就是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创业者心中的理想地,这里聚集着互联网行业的人才、资本、政策等优势资源。最初3W希望为互联网人士提供一个线下交流沟通的场所,因此中关村是最合适的选址。

  而随着中关村创业大街成立,其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创业生态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人和创业团队,3W也顺势进入。在中关村业态的快速迭代升级中,3W踏准了节奏。

  现在的3W已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它还涵盖了孵化器、基金、人才招聘、创业培训等业务,并且走出了中关村。3W孵化的“拉勾网”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垂直招聘平台。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中关村创业大街时,专门来到3W咖啡参观。

  在双创的政策红利大潮中,各地创业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创业咖啡是否凉了”的话题引起业界讨论。“我并不这样认为。”许单单表示,春节后上班至今,3W咖啡馆平均每天订单数为200至250单,每天下午1点到4点,客座率常常接近100%。“有一些创业咖啡馆倒掉了,但这正是行业自我优化的良性体现。”

  “对于创业,我最深的感受是:没有对错,只有节奏。”许单单总结说,第一步像瞎子走路,不断摸索、探方向;第二步像傻子打架,只攻不守打的快;第三步像孕妇难产,痛苦做抉择;第四步像驴友口渴,创业融资只求快,不求多;第五步像张三丰打拳,更多的是在平衡各方面资源。他告诫创业者们,创业是个艰苦的过程,创业成功是低概率事件,不要轻易开始,也不要轻易放弃。

  这些年,目睹中关村的巨变,海龙、e世界等大卖场改头换面,海淀图书大街升级为创业大街,许单单说,“我希望未来的中关村是智能的、人性的、经济的、理想的。”

  上地故事1

  老牌餐饮店的“新算盘”

  “要发票的、点特级羊肉的多起来了”

  周四晚上9点,马连洼北路的餐饮一条街依旧灯火通明。王小宝停好车,招呼一波朋友进入涮肉馆。炭火锅冒出的热气让玻璃结了一层朦胧的膜,窗外长达几百米的街道上,有刚刚下班的年轻人一边举着电话一边轻车熟路地朝心仪的餐厅走去。

  在寸土寸金的上地,找到一些像样的饭馆并不容易。新派餐馆虽然装修豪华,但菜品价格往往比“城里还贵”,口味也“马马虎虎”;价格平易近人的小馆子,“请客时又觉得没面儿”。2007年,王小宝的父母动了在北京开饭馆的念头。“那会儿我们家经济条件一般,还有两个准备结婚买房的儿子,开饭馆纯粹是为了谋生。”王小宝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在选择什么菜系上,家里人还很是讨论了一番,最终否定了“不上档次”的饺子馆和“厨师手艺占很大不确定性”的鲁菜馆。相比之下,涮羊肉就简单很多,只要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就好了,而且能够适合北方大部分人的口味。

  “2007年这边儿还是城乡结合部,马路都不宽,还有些破旧,软件园里已经入驻了一些企业,但是远远没有现在的规模。”可在王小宝父母眼中,这条街却恰好是价值洼地:马路对面就是菊园小区,住着不少居民;不远处就是软件园,也能吸引在附近上班的人来吃。再加上奥运会马上要开,上地的发展速度也更加迅猛。所有的土路、窄路全部修成了交通主干道,原来的村子能拆的也都拆了,新的软件园拔地而起。王小宝觉得,家里的好日子该来了。

  可没想到竞争就在身边,另一家名为“阳坊胜利”的涮羊肉店几乎同时开张。一场比拼在所难免,香菜、辣椒油不收费,吃饭就送饮料。经过一年半的努力,“阳坊大都”成功收购了旁边的“阳坊胜利”。与此同时,软件园里入住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联想、百度、甲骨文等互联网公司纷纷选择上地,这些大企业的员工也成为了店里忠实的消费者。

  变化也在一点一滴中发生,饭点时停车场的车越来越多,因为相比住在附近的小区居民来说,软件园里的人更爱开车出来吃饭。吃完饭主动要求开发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对于送不送饮料,香菜免不免费却没有什么人关心了。打包剩菜的少了,点特级羊肉的多了起来。孤零零的小饭馆连接成了餐饮一条街,不下四五十家饭店吸引着不同口味的食客,可门脸更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客人们聊天的内容从家长里短变成了投资收购,新的竞争对手也出现了。

  “旁边那家新开的烤串店生意特红火,沙发软座,放着音乐,能够让互联网公司的‘加班狗’在一天的辛苦工作中得到释放。我们这店要是再装修,也得学点互联网思维,要不然该被年轻人抛弃了。”王小宝说。

  上地故事2

  “老上地”的小情怀

  “一眨眼房价就冲刺10万了,可老松树还在呢”

  “春节刚过 ,人全回来了,遛狗的地方又没了。”媒体从业者赵刚住在上地30年了,是个不折不扣的“老上地”。在二环上班的他不得不每天“逆着人流”挤在13号地铁线上,或是堵在G7的进城入口。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他的思绪回到了当年那片清净的土地。

  “上地变化太快了,我的小学、中学都改名了,小平房变成了大高楼,从一个年级一个班变成了扩招了好几倍家长还不满意。”赵刚说,上地的发展其实经历了几个里程碑。1990年代初,上地这片连公交车都没有,离上地最近的是终点站为北京体育大学的365路。车站旁总是密密麻麻停满自行车,住在上地的都是下了公交再骑自行车回家。后来,因为住在上地的人越来越多,365路延长,途经上地。上地也成了科技大公司的生产制造基地,包括联想、华为等大公司纷纷入驻,还有不少外企的研发中心也在这里落户。

  又过了几年,以百度为代表的国内科技公司开始在上地扎根,上地的成长速度明显加快,大批年轻白领为了上班方便开始租房、买房,掀起了一轮购房小高潮。到了2003年,地铁13号线上地段通车,大大方便了上地与城里的交通。6年前,上地环岛拆了,变成了平交路口,想以此缓解堵车难题,可交通建设的速度还是跟不上人口聚集的速度。

  如今的上地让赵刚有诸多不满意:便道上人挤人,连遛狗的地方都没有。马路上车挨车,找个停车位得绕好几圈。虽然房价越来越高,父母九几年分得的在上地东里的福利房莫名其妙地冲刺10万/平方米的天价,成为了著名的“双学区”房,可家里想找个像样的吃饭的地儿不是要去已经吃腻的华联商厦,就得开车去更远的清河五彩城。

  可上地终究还是“富裕”了,这种富裕体现在越长越高的房价,越来越宽的马路,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以及口音越来越复杂的“上地移民”身上。

  “地铁带动人进来,科技带动区域发展起来。”赵刚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想去找清静、找回忆的时候,他就会去上地佳园,看看院里那两棵上百年的老松树。“小时候觉得这两棵树是上地最高的地标,如今周围的房子越盖越高,它们却好像不长了。”赵刚的眼神稍微有些落寞。

  上地故事3

  外卖小哥的小“误解”

  “互联网公司的人都很‘懒’,特别不爱下楼”

  “来订单了。”上午10:30,山东菏泽小伙王亚宁掏出手机、戴好头盔,电动车嗖的一下就没影了。20分钟后,他拎着一份外卖匆匆跑进彩虹大厦,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王亚宁是一名百度外卖小哥,颜值颇高,有韩国“欧巴”的感觉。去年年底在北京最冷的时候,他成了一名百度外卖骑士,几个月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在他眼中却是“苦点也挣钱”。

  王亚宁在老家学的是厨师,前几年在上海的餐馆工作。“每天工作时间特别长,没有自己的时间。”刚来北京,王亚宁也是一头雾水,在朋友的介绍下送起了外卖。“我觉得这个工作时间自由,还挣得多,挺适合我的。”王亚宁负责的区域包括百度大厦、八维学院,还有上地五街、六街、七街。一个月休息两天,平均每个月能挣七八千,春节时能挣小1万。

  在上地、西二旗这片地区,身着各色服装的外卖小哥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一到饭点儿,这些骑士便穿梭于各大写字楼和餐厅之间。他们对每个大厦的大堂都无比熟悉,在等候戴着工牌的小白领接过饭盒的几分钟内,他们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送完一份,又得脚下生风地赶往下一个大厦。

  其实,聚集在上地的高科技公司的食堂往往非常高大上,各色档口一应俱全,价格适中,品质也不错,可外卖文化却依然流行。“主要还是人太多,有去食堂排队的工夫还不如提前叫个餐。”王亚宁说,互联网公司的人都很“懒”,特别不爱下楼。“几乎每天下午软件园的星巴克都有不少订单。其实有等的工夫自己下楼买一杯都喝完了。”跟盒饭不同,咖啡特别容易洒,但点咖啡的量往往还都很大,王亚宁的包里就准备着泡沫固定住咖啡,再放在电动车后座的箱子内。“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不是懒,是忙得没时间下楼。可对我们来说,多送一份就多挣一份的钱,各取所需。”王亚宁说。

  如今,王亚宁还住在正白旗附近的民房内,每个月房租600块,算上吃饭,每个月还能攒下不少钱。说起他的梦想,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先辛苦干几年,多送几份外卖,娶个媳妇。”

标签: 中关村 咖啡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