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科目四模拟试题多少题 驾考考爆了怎么补救

多角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多角报道/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多角报道 > 咖啡馆与城市:谁是谁的风景,谁是谁的意义?

咖啡馆与城市:谁是谁的风景,谁是谁的意义?

咖啡馆

  越发另类的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打交道应是始于2012年,当时我在《21世纪经济报道》做编辑,负责《国家经济地理》版块,区域经济、城市治理和新型城镇化是我们这个以专题报道见长的版块关注的主要领域,为此与国内研究这几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多有接触。在此期间,我和我的同事偶尔会就一些问题采访清华同衡的老师,比如:尹稚老师、袁牧老师等。直观感觉之一是,清华同衡开始主动地与媒体和公众对话了,不仅有意识地就规划和建筑有关的专业内容进行公共表达,而且,还有意识地推出一些年轻的规划师和建筑师,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对此,我深以为然。

  当时正值围绕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激辩期,各种声音和观点充斥于媒体头条,尤其是以房地产企业及其利益代言者为盛,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俨然被当做了又一轮房地产的狂欢。面对这样的情况,一直对建筑充满兴趣的我,明确提出:在这一轮将对中国的城镇化理念和实践产生深刻和长远影响的辩论中,建筑师和规划师声音的缺失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城市和建筑已经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公共命题:从央视大楼到国家大剧院,以及很多城市地标建筑的设计图样,一出来便迅速引发了强烈关注,观点是如此多元,且争论经久不息。但在此过程中,直接参与建筑和城市营造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却少有公开的专业的表达,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以及这一职业被公开质疑和批评的时候,也多是将原因归结于甲方没有充分尊重自己的创意。

  但改变已经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和城市化已经成为观察中国乃至全球变革的主要视角,且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包括建筑师在内的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的机制设计,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也不应该有人被置身事外;另一方面,对于建筑师和规划师而言,他们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庞大的建筑和规划市场,面对如此体量的城市营造,应该用尽可能多的敬畏和理性来介入,公共表达不仅可以为建筑师的专业价值发挥作用提供方便,也可以为更多的建筑师提供为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最近几年我一直尝试通过自己所在的媒体平台,尽可能为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公共表达提供便利。清华同衡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专业化地进行公共表达,所以,我们一直保持有比较好的联系和互动。

  当然,几年下来,我发现清华同衡的改变还不仅限于推动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公共表达,更包括立足于规划和建筑的跨界融合的努力,以及产业链化的服务和介入方式,还有就是对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的关注,以及对战略和策划的强化等等。

  具体来说,比如,其在最近几年的同衡学术周期间,都邀请了社会学领域的专家进行对话,从社会建设和社区营造的角度对城市、规划、建筑进行重新发现和思考;在养老产业领域,依托同衡和清华的优势资源,以新媒体《养老产业观察》为切入点,快速整合了产业链资源,建立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养老产业的专家委员会以及年度产业峰会,最近据说直接引进了外部的战略投资者,对养老产业版块进行了业务分拆,以谋求更市场化的战略布局;专门组建了大数据团队,且在投入上很是舍得,在面对一群80后甚至90后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大数据探索的时候,院长袁昕所表现出来的谦卑和认真,让我很是感慨;还有就是,作为一个规划设计机构,本来是一个偏技术性和工程性的,但这几年明显能够感觉到清华同衡在一些与城市和城市化有关的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

  也正是因为如此,年末来一场规划师和咖啡师对话的“围炉咖啡年会”也就再没有什么让人吃惊的了。2016年12月16日,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聚点咖啡厅举行。台上对话嘉宾是来自清华同衡、中规院和北规院三家国内顶尖规划院的总规划师和三家规划院内设咖啡馆的首席咖啡师。

  在我看来,当日的对话有些过于娱乐化了,最后变成了一场现场搭建还不错、活动环节设计别出心裁、现场演出草根而不失专业的年末联欢会,期待中的在城市维度对咖啡和咖啡馆的意义讨论并没有深入下去,以咖啡和咖啡馆背后的生活方式和美学意义为价值维度对城市和规划的思考也没有太多精彩表现。但是,我想我还是很能够体会清华同衡做这场活动的逻辑和追求的:推动规划和咖啡的深度对话,进而为城市规划提供一些文化温度和生活气息。

  在我看来,清华同衡这几年的努力,一方面是出于在新的市场和发展环境下,主动求变的意图,但想必也有市场和发展环境倒逼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清华同衡之变也当为整个规划设计行业所重视,甚至要成为整个规划设计行业的态度。

  如今,面对既有的城市发展困境,虽说将责任和指责全部推给规划设计行业,有些过分,但说规划设计行业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也是不对的。在新的变革和重构时期,围绕城市营造各方需要反思做出改变的地方很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提出,城市的行政主官需要专业化。

  对于规划行业来讲,一方面要能够适应并主动推进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多元博弈和参与机制,另一方面,自身也立足于规划设计进行跨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与融合。

  在我看来,中国当下以及下一阶段的城市转型,需要在三个方面深化:智慧化、生态化、文明化。具体而言,智慧化的城市需要充分结合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生态化的城市需要对自然有更多的敬畏,而且要强调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双重考虑;文明化的城市需要对文化表达更多的敬畏,尤其是在地文化的挖掘,并尝试在城市营造过程中巧妙的体现。

  也正是在此逻辑之下,咖啡和咖啡馆对城市的启示是具有多元价值的。很显然,在咖啡、咖啡馆和城市之间能够激荡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和价值启蒙出来,这是一件很值得思考的事情。清华同衡的这次所谓的“围炉咖啡年会”本身所体现的一种尝试态度,就有了非常多的讨论和想象空间。

  当咖啡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当天的芬兰赫尔辛基市集广场飘着雪花,站在广场上看人来人往,广场前波罗的海岸边的邮轮正在缓缓靠岸,不时鸣起一声汽笛声,惊起了海鸥在海上盘旋。对于很多的赫尔辛基人来说或许已经习以为常的这一幕,在我这个来自东方的访问者眼中,成了念念不忘的城市记忆,至今想起还清晰异常。

  不仅如此,当天更让我时常记起的一幕是,广场上有一个帆布搭起的棚子,棚子外摆放了一张桌子,桌子边坐着一位身穿黑色大衣、围着围巾的老人,拿着一杯咖啡,一边喝一边和我一样,安静地看着波罗的海的风景,和广场上的人来人往。雪花已经占据了桌子的桌面,这个喝咖啡的老者却毫不在意。

  这一幕给我对城市的思考带来一些触动。在我们国内很多城市还在热衷于通过高大上的标志性建筑来构建自己的城市风景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城市体验提示我们,城市的人和生活方式或许才是一个城市最好的风景,而且,这些风景体现了共同的精神气质,但又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和场景向你呈现,充满偶然性,但偶然性背后就体现着明确的必然性。

  此外,我对之前的咖啡的想象几乎是建立在星巴克的基础上的,也一度认为那是小资们的专属,星巴克虽然会成为一个城市的风景甚至标志,但咖啡本身却是星巴克这个消费空间和品牌的附庸,咖啡与这个城市以及这里的人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但赫尔辛基市集广场上的那一幕在提示我们,更市民的咖啡体验和咖啡文化,同样可以标榜一个城市的味道和气质。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咖啡馆的存在

  说到市民的咖啡体验和城市平民化的咖啡文化,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是在越南的河内。在那个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到街上散步,看到街边到处都是咖啡馆,而且,很多的咖啡馆门口就放着一台咖啡豆的研磨机,很粗放,随时把咖啡豆放进去,然后推上电闸就在巨大的噪音中将咖啡豆磨成了咖啡粉。这些咖啡粉可以随时简单包装一下卖给游客,更多的则是被用来为室内的客人冲一杯咖啡。

  比这些简陋的咖啡馆更让我惊叹的是,在这些简陋的咖啡馆喝咖啡的人,也丝毫没有了想象中的优雅和衣冠楚楚,有很多人就是背靠着墙坐在小马扎上,手握一个大塑料杯,一边和旁边的人高谈阔论,一边不时地饮一大口。拖鞋就挂在大脚趾上,随着身体的晃动,左右摇摆着。

  这可谓是我关于咖啡的最神奇的一次经历了:原来咖啡还可以被这样喝,河内这个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的城市,一方面承接了法国浓厚的咖啡文化,但为什么没有承接法国人的优雅和浪漫呢?在法式精品咖啡和优雅的消费文化之外,咖啡还有多少种存在方式呢?

  当然,就和当天在清华同衡组织的“围炉咖啡年会”现场很多的规划师一样,直到目前我对咖啡恐怕也都谈不上热爱,更谈不上很懂。虽然之前因为要开办方塘书社,我看遍了关于星巴克的书,在云南也走访过咖啡豆的产地,还在那个叫后谷咖啡的工厂听过咖啡工程师的讲解。

  也正是因为要做方塘书社,我也走访过一些所谓的圈内的人士,但大家对我要开一家以咖啡和书为主营业务的方塘书社报以同情和不理解,因为,无论是咖啡馆还是书店,在今天难以盈利已经是常识。但是,我却坚定地认为,我们对咖啡和咖啡馆的价值认知应该更宽阔一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解决咖啡馆在商业逻辑上的存在合理性: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却在消费力爆发的时代找不到盈利空间,在我看来咖啡馆行业首先要自己反思,重新思考咖啡和咖啡馆的意义和价值,并积极推动咖啡文化的公共化和生活方式化的知识普及,甚至要推进咖啡文化在哲学层面的讨论。

  很多人在提到咖啡的时候,首先表达的是“喝了睡不着觉”或者是“在自己困了时候喝杯咖啡”,这意味其了对咖啡还停留在具有提神醒脑的功能,如果仅凭这一功能性价值,显然,很难让咖啡和咖啡馆走出经营上的困境。

  很多经营困难的小众化的咖啡馆都将主题和情怀当作卖点,但这些小众的卖点和情怀却很难冲抵房租的上涨,而且,越是人流量大的地方房租越高,这些潜在的人流量却无法在咖啡馆转化成消费,最终使得咖啡馆从经营的角度来讲,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闭环,最终走向倒闭。

  如果要完成这样一个价值闭环的构建,那么一方面,就需要在房租上进行减免,如果要减免就需要对咖啡馆进行超越单纯的商业空间的价值定位,也就是说具有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属性,从而可以通过减免房租或者直接进行公共补贴的形式给咖啡馆的运营提供支持。这样以来,咖啡馆就和规划师的职业密切相关了——对咖啡馆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的价值承载思考,不仅可以给规划师带来启示,而且,还是化解咖啡馆生存困境的路径之一。

  咖啡馆与城市的关系,其核心逻辑是咖啡和咖啡馆的公共化问题。在我看来,咖啡师和咖啡馆的经营者,需要超越传统的圈子文化的藩篱,更多的进行基于咖啡和咖啡馆的公共表达,推进咖啡文化的公开讨论,以在生活方式和公共空间的价值维度上实现对咖啡和咖啡馆的意义发现。

  如今,第一家方塘书社已经在陕西省西咸新区国际文教园开业了,那是一个新区,虽然现在还没有太多的人气,但我们都相信那里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地方,第一个咖啡馆的诞生,第一家书店的诞生,第一家众创空间的诞生,第一条河流的治理,在我看来,都代表了一种新的城市营造逻辑,那就是,只有让城市首先为人的生活思考,人才会蜂拥而至,生活于此。

  期待咖啡和咖啡馆行业的同仁行动起来,当然,也期待规划师能够通过咖啡和咖啡馆获取对城市的进一步思考。


标签: 咖啡馆 城市 意义 风景
底部广告